• <td id="agkyy"><button id="agkyy"></button></td>
  • <small id="agkyy"><li id="agkyy"></li></small><td id="agkyy"></td>
  • <li id="agkyy"></li>
  • <small id="agkyy"><li id="agkyy"></li></small>
  • <td id="agkyy"><s id="agkyy"></s></td>
  • <td id="agkyy"></td>
  • <xmp id="agkyy"><li id="agkyy"></li>
  •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聚焦 > 正文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 明體達用 體用貫通

    發布時間: 2023-10-17 16:12:17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

    333.jpg

    “古城兩千兩百歲,信乎今夕是盛年?!备=ǜV萑黄呦?,承載歷史文化,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期嘉賓

    張 軍(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孔新峰(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何青翰(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講師)

    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更好理解“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本網特約請專家進行解讀。

    體用思想具備多樣性與深刻性的典型特征

    張軍:這次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就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整體特質,給出了“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八個字的概括,以說明其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

    孔新峰:從哲學概念上來講,“體”與“用”是中國哲學史的一對經典范疇,它們代表著辯證統一的兩個概念。荀子首先提出這一對概念:“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保ā盾髯印じ粐罚┰谌寮宜枷胫?,“體”指本體、根本、本原,“用”指體的功能、作用或表現。

    “體用”是中國思想體系的重要范疇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逐漸發展成熟,常在多種意義上被討論與使用。綜觀學界研究,對于體用內涵的闡釋具體可分為三類。

    其一,“體”指形體、形質、實體;“用”指功能、作用、屬性。唐崔憬《周易探元》有言:“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奔凑J為天地是體,產生萬物的功能是用;動物的形軀是體,靈識是用;植物的枝干是體,生性是用。明清之際王夫之以真實存在的“實有”為體,“實有”的功能、作用為用:“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孫中山先生以物質為體,以精神為用:“中國哲學亦恒言有體有用。何謂體?即物質。何為用?即精神?!?/span>

    其二,“體”指本體、本質,“用”指現象。三國時期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三十八章》認為:“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即以“無”為世界本體。北宋王安石以靜止狀態的元氣為體,以元氣的運動為用:“道有體有用,體者,元氣之不動;用者,沖氣運行于天地之間?!倍?、南宋朱熹皆以“理”為體,以“象”為用:“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保ǔ填U《易傳序》)在性情關系上則以性為體、以情為用:“性是體,情是用?!保ā吨熳诱Z類》卷五)

    其三,“體”指根本原則,“用”指具體方法。清張之洞《勸學篇·會通》言“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西方的科學文化輔助中國的倫常名教。嚴復在《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中寫道:“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手袑W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闭桥u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說割裂了體用關系。

    體用思想的內涵之所以呈現為上述三類而非簡單一類內涵,是因為中國古代哲學家對“體用”的理解有異,進而致使對其運用的方式不一,終是導向了不同的方向與結論,創造出不盡相同的“體用論”。這正反映出體用思想具備多樣性與深刻性的典型特征。

    北宋思想家胡瑗正式提出了“明體達用”的思想

    張軍: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諸多議題,明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所應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務,聚焦于新的歷史起點上所應肩負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未來文化建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概括出“七個著力”的相關落實要求,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體用兼備的特色。

    何青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特點就在于承前啟后、守正創新,既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又豐富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厚底蘊以及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開放胸襟。

    我們注意到,就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而言,“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論述正是這一特點的生動體現。在這一表述中,“體”指本體、本源,“用”指實踐、方法,總體來看就是要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堅持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品格,也是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這一概念亦有其悠久的理論源流與歷史經驗,與中華文明的哲學、文學、科學以及倫理生活、政治觀念等人文思想領域產生了深刻的激蕩。

    從源頭上看,“體用”這一概念是中國本土的思想產物,盡管其后來在歷代的重釋中與各種外來文化發生了深度融合,但其內在的思維邏輯卻毫無疑問地歸屬于中華文明。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展開了與“體用”意識相關的豐厚討論,這種體用意識根植于三代以來的早期中國的禮樂文明,與諸子百家所孕育的“軸心突破”有著直接的關聯。宋明時期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體用”觀念真正得以大成的階段。

    北宋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結合其教學實踐正式提出了“明體達用”的思想,亦即必須內在地挺立道體、堅守義理從而實現修齊治平的圣賢理想。胡瑗認為“明體”即“明夫圣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也就是以圣賢之道教書育人;“達用”就是在“明體”的基礎上用于治國安邦的實踐——“大則可以論道經邦,小可以作而行事”。這一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黃宗羲把胡瑗列為宋學第一等人物,錢穆認為胡瑗的“明體達用”思想是宋學精神。

    實事求是地講,通過不斷發展、重構“體用論”,中華文明較為成功地應對了多次歷史上的危機并實現了自身的豐富與發展。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張軍:一切偉大的實踐,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孔新峰: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與鮮明特點,“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這一表述意義重大而深遠。

    體用思想貫穿于中國哲學的歷史與現實,不僅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的固有傳統與基本論題,更承擔著中國思想體系方法論的重要角色,關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其意義之重大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所言,“對天地萬物所以然根據的索隱,對人的生命生存世界存在的探賾,對人的意義世界價值的尋求,對價值理想的可能世界的追究,構成和合生生道體的全景畫卷”。

    何青翰:中華文明之體,在于其綿延了五千年的文明理想,而中華文明之用,則在于其用以實現理想的、與時俱進的方法與態度。王夫之曾說:“天下唯無性之物,人所造作者,如弓劍筆硯等。便方其有體,用故不成,待乎用之而后用著?!薄绑w”是有待“用”而能著的。正是王夫之曾經求學的岳麓書院,在晚清改革時期掛上了一塊新的匾額:“實事求是”。在繼承中華文明固有規模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革命、建設、改革,逐步將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的層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文明成果。

    張軍: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須振奮億萬人民自信自強的精氣神、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頂部 首頁 微信二維碼 底部

    新疆紀檢

    和田紀檢

    91视频导航